黨內主題教育主題黨課講稿:關于黨內主題教育思想產生的時代背景的思考
實踐充分證明,新時代十年的偉大變革,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有習近平總書記作為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掌舵領航,在于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指引。
新時代新征程上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推向前進,最緊要的是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自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這是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實現新時代新征程各項目標任務最重要的前提和最根本的保證。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思考過以下問題:“兩個確立”的確立過程是怎樣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如何形成的?馬克思曾指出,我們判斷一個人不能以他對自己的看法為根據,同樣,我們判斷這樣一個變革時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識為根據;相反,這個意識必須從物質生活的矛盾中,從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現存沖突去解釋。這就是說,如果要深刻認識一個思想、一個意識,就要了解那個時代物質生活中的矛盾。
那么,分析我們所處的時代,需要注意以下四個方面:第一,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各種力量此消彼長。第二,近代以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始終是中國人民最偉大的夢想。中國人民經過艱辛努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已經到了最關鍵的時期。習近平總書記曾告誡全黨,“行百里者半九十。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全黨必須準備付出更為艱巨、更為艱苦的努力”。第三,伴隨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不斷推進,中國的社會生產力有了長足進步,社會主要矛盾也已經發生了變化。面對這些變化帶來的一些問題,我們必須謹慎應對。第四,中國共產黨作為世界上最大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要始終贏得人民擁護、鞏固長期執政地位,必須時刻保持解決大黨獨有難題的清醒和堅定。
一、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全球經濟與戰略重心東移,“東升西降”持續發展,世界經濟面臨重構,人類的社會發展出現了許多新的特征,同時我們的生存環境也發生了巨大變化。我們要應對這個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就需要一個理論來指導。這個理論就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ㄒ唬┦澜缃洕媾R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1.世界經濟“東升西降”持續發展
。1)從經濟總量和人均收入的變化上看,2021年發展中國家GDP總和達到了40.2萬億美元,全球占比41.75%;發達經濟體GDP總和為56.09萬億美元,全球占比58.25%。而在2000年的時候,發展中國家GDP總量與發達國家GDP總量差距還很大。但我們看現在,這個差距已經大幅縮小了。
1980年,亞洲地區的經濟總量在全球占比還是比較少。但是到了2019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公布的數據顯示,按購買力平價標準衡量,亞洲GDP的全球占比為34%,而美國與歐盟合計占比為31%;亞洲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更是高達63%。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近代以來“西強東弱”“西主東從”的世界格局正在發生轉變。
。2)從科技發展的重視程度和變化趨勢來看,世界也正在發生大的改變。近代以來,西方是全球科技研發能力最強的地區。但隨著新一輪科技和產業變革的發展,以及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的崛起,中國、印度等新興經濟體在全球創新指數排名中顯著上升,世界創新核心區也呈現東移趨勢。2022年,我國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首次突破3萬億元,研發投入強度首次突破2.5%,基礎研究投入比重連續4年超過6%。
英國自然出版集團首次對外發布的2016自然指數排行榜顯示,中國是全球高質量科研論文的第二大貢獻國,僅次于美國。在自然指數排列前10位的國家中,只有中國在2012至2015年期間呈現兩位數的年均增長率,并且有些中國大學的年復合增長率高達25%。
2023年,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國際專利申請量首次突破7萬件,自2019年以來連續四年居世界首位。
2018年,根據《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重新組建科學技術部。重新組建的科學技術部,將科學技術部、國家外國專家局的職責整合,科學技術部對外保留國家外國專家局牌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由科學技術部管理。2023年,根據國務院關于提請審議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議案,再次重新組建科學技術部。這次重組強調,實現科技領域“抓大放小”。把一些日常管理職責劃入其他部門,有助于更好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籌劃組織戰略研究,協調統籌全國的科技力量。
。3)從人才培養和儲備來看,相比于西方的緩慢發展,中國以高等教育規模和教育支出的跨越式發展為自己下一步的發展儲備了龐大的人力資本。2023年,教育部公布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59.6%,比2021年提高1.8個百分點。全國共有高等學校3013所。其中,普通本科學校1239所(含獨立學院164所);本科層次職業學校32所;高職(?疲⿲W校1489所;成人高等學校253所。另有培養研究生的科研機構234所。各種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4655萬人,比2021年增加225萬人。
2.世界經濟體系面臨重構
。1)全球生產格局發生顯著變化。當前,從制造業增加值的占比來看,中等收入國家的比重已和高收入國家不相上下。從制造業的地域分布來看,呈現出由北美、歐盟、東亞和太平洋三足鼎立到東亞和太平洋明顯占優的變化趨勢。
。2)國際分工格局發生巨大變化。一百多年前,早期的國際分工格局是宗主國和殖民地之間的分工;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國際分工逐漸發展到成熟階段,世界經濟格局已有很大變化,國際分工進一步向縱深發展。20世紀90年代后,產品內分工以及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垂直分工”發展迅速,同時,發達國家之間產業的“水平型競爭”持續發展,“混合型國際分工”大量涌現。進入21世紀,國際分工協作網絡化不斷發展,商品的生產根據不同生產階段對生產要素、技術等投入的不同要求,以及不同地區成本、資源、物流和市場的差別,在全球范圍之內,進行區位配置,獲取最大利益。
。3)國際貿易格局發生巨大變化。第二次世界大戰剛結束時,美國是唯一的貿易核心。當時美國的貿易總額和出口額的全球占比非常高。但是在1950年至1960年期間,國際貿易格局出現了美、歐平分秋色的局面;1970年至1980年,國際貿易格局呈現美、歐、亞多極發展,一直到20世紀的最后20年,這個格局都基本保持不變。
進入21世紀,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在國際貨物貿易中異軍突起,不僅年均增幅比發達經濟體高,而且與發達經濟體外貿總量的差異也大幅縮小。
。4)以“中心”與“外圍”為特征的世界貨幣格局正在改變。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美元作為最主要的世界貨幣,一直占據著世界貨幣體系的中心位置,而其他國家處于這一架構的外圍。然而進入21世紀,隨著美國在全球經濟中比重的下降,美元作為世界各國首要儲備貨幣的地位和重要性正在持續下降。
近年來,人民幣國際化進步很快。2016年,人民幣正式加入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當前,人民幣已經是全球第五大儲備貨幣,大宗商品計價實現突破,人民幣越來越有國際范兒。2021年12月,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發布數據顯示,在基于金額統計的全球支付貨幣排名中,人民幣全球支付排名升至全球第四位。
。ǘ┤祟惿鐣l展出現許多新特征
1.生產力出現新發展
。1)勞動對象具有了新內涵,F今的勞動對象與一百年前相比變化很大。沒有經過加工的自然環境中的物質在地域范圍、深度等方面有了極大擴展。天空和深海成為重要開發對象,礦藏資源開發利用從陸地向海洋進一步延伸。經過加工的原材料如生鐵、粗鋼、水泥、化纖、布、化肥等產量極大提高。數據、新材料甚至生物品種成為當前時代社會生產形態中新的勞動對象。
。2)生產工具發生了歷史性變革。新農業生產工具正在代替舊農業生產工具;谏锕こ痰挠N使得生物實驗室、自動化設備、化學制劑,甚至物理射線等都成為新的農業生產工具,F在,在工具生產上,工業機器人被大規模應用。與數據等嶄新的勞動對象相對應,電子計算機、互聯網和智能手機等生產工具在當前發揮了特殊的作用。
2.社會生產關系出現新調整
。1)生產的世界性具有了新的意義。物質財富生產的國際化不斷深化,已經具有全球化特征。精神財富的創造、存在和應用也已經全球化。甚至人自身的再創造也越來越世界化。
。2)所有制并存競爭更加激烈。原來的所有制競爭,可能這個國家是這樣的,那個國家是那樣的。但是現在,一方面是各國當前的所有制結構大多是依據社會發展的需要,并結合經濟基礎的特點、反映上層建筑的意志而最終形成的。對于生產的世界性來說,它使得共存于當代的不同所有制,在實際競爭中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更加容易互相比較,相互競爭。另一方面,從生產力決定性的邏輯看,今天某個地區的生產力水平可能是和某一所有制相匹配的,但明天可能就需要與另一個所有制相適應了。我們可以從兩方面來分析:一是所有制的調整有自身的邏輯;二是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對所有制具有決定性作用。
。3)多種分配方式同時并存。由生產力發展的不平衡決定,多種所有制并存于不同類型的國家,同時,多種分配方式也存在于各種類型的國家。在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分配方式是不同的。即便是社會制度相同的國家,分配方式也存在差異。同樣是資本主義國家,北歐國家的分配方式就和美國的不同。
。ㄈ┤祟惿姝h境發生了巨大變化
1.人類的技術與生存環境發生巨大變化
。1)技術的飛躍改善了人類的生存條件。一百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的生存條件得到了巨大改善。2021年,世界衛生組織報告顯示,全球人口的壽命繼續延長,健康狀況持續改善。全球預期壽命從2000年的66.8歲增加到2019年的73.3歲;健康預期壽命從2000年的58.3歲增加到2019年的63.7歲。
。2)人類的資源消耗量空前擴大。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需求量越來越大,資源消耗的速度越來越快。
2.人類生存的自然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
人類是自然的一個組成部分,工業革命以后,人類社會非理性超速發展,已經使人類活動成了影響地球各圈層自然環境穩定的主導負面因子。森林和草原植被的退化或消亡、生物多樣性的減退、水土流失及污染的加劇、大氣的溫室效應突顯及臭氧層的破壞,這一切無不給人類敲響了警鐘。人類必須善待自然,對自己的發展和活動有所控制。
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關鍵時期
中華民族是一個偉大的民族,歷經千年興盛,長期屹立于世界之巔。新中國成立以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經過艱辛奮斗,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已經“行百里者半九十”。這時候,我們需要一個能講清楚中國共產黨怎樣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理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產生恰逢其時,順應了這一歷史要求。
。ㄒ唬v史上的中華民族
歷史上,中國曾是世界上最強盛、最富裕的國家。我們在科技、文化、藝術等方面的發展都達到了空前高度。但是,1840年鴉片戰爭以后,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在這之后,所有的中國人都懷揣著一個偉大復興的夢想。
。ǘ┢D辛的探索,偉大的成就
1.為了偉大的復興,中華民族進行了艱辛的探索
。1)黑暗中的摸索和偉大的覺醒。為了拯救民族危亡,中國人民奮起反抗,仁人志士奔走吶喊,太平天國運動、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接連而起,各種救國方案輪番出臺,但都以失敗而告終。直到“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才在黑暗中找到了光明,實現了偉大的覺醒。在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偉大覺醒中,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緊密結合中,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
。2)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創造了根本社會條件。中國共產黨用奮斗、犧牲、創造,推動歷史前進、贏得人民信賴,成為擔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先鋒、民族脊梁。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徹底結束了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徹底結束了舊中國一盤散沙的局面,徹底廢除了列強強加給中國的不平等條約和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一切特權,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創造了根本社會條件。
。3)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自力更生、發憤圖強,創造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偉大成就。我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消滅在中國延續幾千年的封建剝削壓迫制度,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推進社會主義建設,戰勝帝國主義、霸權主義的顛覆破壞和武裝挑釁,實現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實現了一窮二白、人口眾多的東方大國大步邁進社會主義社會的偉大飛躍。
。4)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充滿新的活力的體制保證和快速發展的物質條件。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解放思想、銳意進取,創造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成就。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實現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確立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戰勝來自各方面的風險挑戰,開創、堅持、捍衛、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歷史性轉變,實現了從生產力相對落后的狀況到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的歷史性突破,實現了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跨越,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充滿新的活力的體制保證和快速發展的物質條件。
。5)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更為完善的制度保證、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更為主動的精神動力。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自信自強、守正創新,統攬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創造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成就。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堅持依規治黨、形成比較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戰勝一系列重大風險挑戰,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明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戰略安排,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更為完善的制度保證、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
2.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要更加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精誠團結、奮勇前進,可以說,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要更加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
黨的**大報告指出,“十年來,我們經歷了對黨和人民事業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的三件大事:一是迎來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三是完成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任務,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這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團結奮斗贏得的歷史性勝利,是彪炳中華民族發展史冊的歷史性勝利,也是對世界具有深遠影響的歷史性勝利”。
當前,我國已經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高速鐵路網、高速公路網,我們的機場、港口、能源等基礎設施飛速發展,我們的載人航天、探月、深海探索、深地探索等都取得了極大成就?梢哉f,我國科技事業發生了歷史性、整體性、格局性重大變化,成功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走出了一條從人才強、科技強,到產業強、經濟強、國家強的發展道路。
國泰民安是人民群眾最基本、最普遍的愿望,是改革發展的重要前提。維護國家安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順利推進的保障,也是實現國家長治久安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前提。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順應時代發展大勢,從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戰略高度,把馬克思主義國家安全理論和當代中國安全實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結合起來,創造性提出總體國家安全觀,為做好新時代國家安全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ㄈ⿲崿F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1.新時代新征程,我們的使命任重道遠
到2035年,我們要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我們離目標越近,就越要保持清醒,要以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踐行新時代歷史使命。黨的**大報告指出,“到二〇三五年,我國發展的總體目標是: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大幅躍升,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邁上新的大臺階,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形成新發展格局,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全過程人民民主制度更加健全,基本建成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建成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文化強國、體育強國、健康中國,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再上新臺階,中等收入群體比重明顯提高,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社會保持長期穩定,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全面加強,基本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
2.國際局勢日趨錯綜復雜
在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過程中,我們還需要克服很多困難。當前,逆全球化的思潮抬頭,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明顯上升,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局部沖突和動蕩頻發,全球性問題加劇,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
我們怎么辦?我們必須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底線思維,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綢繆,準備經受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的重大考驗。所以,在這個關鍵時期,我們需要一個指導思想提供信心。這個指導思想就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三、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是一個關系全局的重大判斷。深刻把握這一變化的全局性影響及其意義,對于準確把握我國發展的歷史方位,深刻認識新時代基本特征、主要任務、發展要求,推進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要意義。所以,一個符合時代變化的理論與指導思想便應運而生,這就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ㄒ唬┤嗣袢找嬖鲩L的物質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已不再是社會主要矛盾
1.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的社會主要矛盾
。1)鄧小平同志在黨的理論工作務虛會上的論述。我們知道,當時社會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之間的矛盾,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1979年3月,鄧小平同志在黨的理論工作務虛會上發表講話時指出,“至于什么是目前時期的主要矛盾,也就是目前時期全黨和全國人民所必須解決的主要問題或中心任務,由于三中全會決定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方面來,實際上已經解決了。我們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很低,遠遠不能滿足人民和國家的需要,這就是我們目前時期的主要矛盾,解決這個主要矛盾就是我們的中心任務。”
。2)《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對社會主要矛盾的提煉。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指出,“我國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概括準確描述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的社會主要矛盾,成為黨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制定各項路線、方針和政策的重要依據。
2.黨領導人民為解決這一主要矛盾付出了長期的努力
。1)實現總體小康。改革開放之初,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只有250美元左右。1988年8月,鄧小平同志在與日本首相竹下登談話時指出,“我們提出在本世紀內翻兩番”。之后,我們黨帶領人民,經過艱苦奮斗,到2000年,人民生活達到了總體小康。
。2)全面建成小康社會。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指出:“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創造了又一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
。3)推動社會生產力實現長足發展。在總體小康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過程中,社會生產力實現了長足發展。比如,我們已經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制造業第一大國、貨物貿易第一大國,我國糧食總產量多年穩居第一。2022年,我國制造業增加值占全球比重接近30%。
。ǘ┤嗣袢找嬖鲩L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成為社會主要矛盾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后,人民對個人信息保護、消費者權益保護、生態環境保護,以及食品安全的關注更多了。這時就需要我們的法律體系更加完善。如果再用粗獷的方式去處理問題,人民是不能答應的。
國家安全和人民安全是有機統一的,人民安全是國家安全的核心內容,而國家安全的宗旨是人民安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人民的安全需求、安全意識在日益提升。保證國家安全仍是當下國家所面臨的嚴峻現實。
進入新時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從“求生存”轉向“求生態”。
同快速發展的工業化、城鎮化相比,我國農業農村發展步伐還跟不上,“一條腿長、一條腿短”問題比較突出。我國農業增加值在國民經濟總量中的比重已接近工業化國家平均水平,但農業現代化明顯滯后于非農產業發展。所以,我們需要努力的地方還有很多。
四、中國共產黨要始終贏得人民擁護、鞏固長期執政地位
中國共產黨作為世界上最大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必須時刻保持解決大黨獨有難題的清醒和堅定。新時代,黨面臨著執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外部環境考驗,面對著精神懈怠危險、能力不足危險、脫離群眾危險、消極腐敗危險,要贏得人民擁護、鞏固長期執政地位,需要有一個指導全黨經受住考驗、防范住危險的理論,這就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ㄒ唬┍仨殨r刻保持解決大黨獨有難題的清醒和堅定
1.我們是世界上最大的馬克思主義政黨
深入理解大黨獨有難題,首先要深入理解什么是大黨,把握大黨的共同特征。從狹義來看,大黨指的是黨員數量規模大、黨員人數眾多、組織結構復雜的政黨。據相關統計和研究,全世界政黨黨員人數超過1000萬的共有10個,超過100萬的共有39個。經過百年發展,截至2021年底,中國共產黨黨員總數為9671.2萬名。
2.我們作為大黨的獨有難題
。1)如何維護黨的團結和集中統一;仡櫴澜绱簏h興衰史,不少大黨就是在擴大的過程中逐步失去了控制力,在擴大中干部人才逐步枯竭,最終變成自由散漫、派系林立的烏合之眾。對一個大黨來說,如何維護黨的團結統一,如何形成黨中央的權威、如何強化全體黨員對黨的忠誠,決定著黨的生命。
。2)如何加強黨內思想統一。社會多樣化發展使人們思想多元化、復雜性的特征越來越明顯,這必然增加黨內統一思想的難度。對于中國共產黨這樣的超大型政黨,不同階層、不同領域、不同地方、不同方面的黨員,會對問題產生不同想法。所以,我們必須加強思想引導,強化對黨員的約束,尋求最大公約數,合理解決思想認識的差異。
。3)如何進行自我革命。大黨掌握著更多的資源,具有更優勢的地位。如何全面推進黨的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也是大黨面臨的重大挑戰。
。ǘ“四大考驗”
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偉大社會革命,涵蓋領域的廣泛性、觸及利益格局調整的深刻性、涉及矛盾和問題的尖銳性、突破體制機制障礙的艱巨性、進行偉大斗爭形勢的復雜性,對黨自身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戰新要求。
1.執政考驗
。1)經受住長期執政考驗并非易事。對一個執政黨來說,執政時間長了,就會出現很多需要自我革命的問題,如果做不好,就會影響執政黨的長期執政。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功成名就時做到居安思危、保持創業初期那種勵精圖治的精神狀態不容易,執掌政權后做到節儉內斂、敬終如始不容易,承平時期嚴以治吏、防腐戒奢不容易,重大變革關頭順乎潮流、順應民心不容易”。這“四個不容易”無論哪一方面做不到、做不好,就不可能長期執政。
。2)新時代黨面臨的執政考驗更加復雜。新時代,我們黨面臨的執政考驗更加復雜。這對黨的精神狀態、能力水平、純潔性和先進性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
2.改革開放考驗
。1)改革開放方向性考驗。方向決定道路,道路決定成敗。能否在改革開放中始終堅持正確方向,是對我們黨政治定力的一大考驗。
所以,全黨要更加自覺地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堅持實干興邦,始終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奮力譜寫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篇章。
。2)改革開放復雜性考驗。一是凝聚社會共識的復雜性。能否在改革開放中加強思想教育、更好引導社會輿論,進而有效凝聚社會共識,這是對黨的思想引領力的重要考驗。二是突破重點難題的復雜性。如何化解各種利益矛盾、突破利益固化藩籬、協調復雜利益關系,使改革開放平穩深入推進,考驗著黨領導改革開放的能力。三是應對國際環境的復雜性。如何拓寬對外開放思路、拓展對外開放空間,突破對外開放的瓶頸和障礙,推動我國與世界各國共同發展,對黨領導改革開放的能力提出了新考驗。
3.市場經濟考驗
。1)價值觀的考驗。市場經濟以等價交換為基本原則,利潤是市場主體追求的核心目標。我國社會主流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當然和金錢至上等觀念不一致,這就使得我們在整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都會面臨價值觀的考驗。
。2)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系的考驗。在改革發展進程中,必須堅持改革發展穩定的統一,堅持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的程度統一起來,把改善人民生活作為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系的結合點。
。3)反腐敗斗爭的考驗。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往往會出現一些利益集團對黨員干部的“圍獵”,因此,預防和懲治腐敗也就成為應對市場經濟考驗的核心內容之一,我們的黨員干部必須自覺抵制商品交換原則對黨內生活的侵蝕、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
4.外部環境考驗
。1)經濟全球化跌宕起伏帶來的各種考驗。
。2)在不斷變化的世界格局中確保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3)警惕應對西方價值理念對我國主流意識形態形成的挑戰。
。4)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保持中華文化的競爭力,顯示中華文化的內在價值。
。5)我們黨要在科技革命飛速發展的態勢中,領導我國在技術創新方面取得世界領先地位。
。ㄈ“四種危險”
1.精神懈怠危險
人做一件事情時間長了精神會疲憊,一個黨執政時間長了會不會出現精神懈怠呢?這種危險是有的。
。1)理想信念不堅定。理想信念是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
。2)出現享樂主義。如果理想信念不堅定,會不會出現享樂主義呢?這是一定會出現的。如果享樂主義遏制不住,蔓延開來的話,就是很危險的事情。這關乎黨的長期執政和人民擁護。
2.能力不足危險
面對錯綜復雜國際國內形勢帶來的風險和挑戰,我們亟需提高應對能力。
3.脫離群眾危險
有些黨員干部受到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的腐蝕,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思想迷惘,淡化、忘記了黨的宗旨,不愿意和群眾交心,放松對自己的要求,脫離人民群眾。
4.消極腐敗危險
從黨的十九大召開到2022年,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立案審查調查中管干部261人。全國紀檢監察機關共立案306.6萬件,處分299.2萬人;立案審查調查行賄人員4.8萬人,移送檢察機關1.3萬人。在高壓震懾和政策感召下,8.1萬人向紀檢監察機關主動投案,2020年以來21.6萬人主動交代問題。
消極腐敗危害黨的生命力和戰斗力。我們要將反腐敗斗爭一直進行下去。本期報告就到這里,謝謝。
本文標題:黨內主題教育主題黨課講稿:關于黨內主題教育思想產生的時代背景的思考 由互聯網用戶整理提供,轉載分享請保留原作者信息,謝謝!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及時刪除。
鏈接地址:http://www.tjxdhtgt.com/ymlnews/575886.html